close
大約從1960年代開始,美國的戶外活動者感受到人類進行的戶外活動,對環境造成的衝擊,於是在親近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兩難之間,發展出無痕旅行的概念。到1980年代,美國政府的土地管理單位、林業署、學者、保育團體、戶外活動團體和戶外用品廠商落實無痕旅遊概念,共同推動「負責任的品質旅遊」,開始教導民眾,進行戶外活動時,對待環境的正確觀念。台灣的環境教育者早年提出只留足痕、只取鏡頭的呼籲,也是同樣理念下的產物。林務局在2001年開始推動全國步道系統建置計畫,無痕旅遊的概念也被考慮在內,2006年,通過票選,將國外簡稱為LNT〝Leave no trace〞,的概念,定名為「無痕山林」,台灣戶外活動於是進入新的進化階段。 從2007年開始,林務局就引進美國國家戶外領導學校NOLS,以及無痕山林戶外倫理中心的課程標準,在台灣培訓高階教師,透過高階教師再培訓出種子教師,逐步影響台灣從事戶外活動的態度和行為。2009年歲末,有一群人正往山林裡去,在覆雪的白色山頭和滿地紅榨楓落葉的陪伴之下,來到海拔兩千多公尺的大雪山國家森林遊樂區,身體力行、學習如何落實和傳遞無痕山林的概念。他們得在短短五天四夜的課程裡,學習面對環境、減少環境衝擊的新知識和新技術。這些知識技術的原則很簡單,實踐起來卻有很多得花功夫的細節。學員們在外國老師的指導下,從行前規劃、宿營地點選擇、垃圾處理、尊重野生動物各方面,儘量做到無痕山林的原則。同時,還得創造出適當的表達方式,讓這種先進的戶外活動概念,能夠傳遞出去。讓人們在享受大自然的美好之餘,不致於對自然環境造成衝擊。 透過林務局和民間團體的推廣,這樣的概念和課程在台灣已經推動了四、五年之久,許多小朋友也親身體驗過在野外上廁所的正確方法。透過種子教師培訓、無痕山林的做法會像播種一樣,在台灣逐步拓展開來。 |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